电动汽车因存在续航里程短、成本高等问题,许多潜在消费者对其望而却步。
与日韩竞争对手的同类材料相比,目前国产高镍材料具备可逆容量高、压实密度高、表面及体相结构相对稳定的特点,将打破日韩技术垄断,提升国内产业链技术水平及国产动力电池核心竞争力,打掉创新路上的“第一只拦路虎”。
锂离子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成为其产业化瓶颈,为此美、日、韩等国都制定了相关产业政策,其目标均指向“2020年能量密度达300Wh/kg”。日前,在国家重点专项支持下,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攻克高镍三元材料及硅碳负极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开发出比能量(质量能量密度)达304Wh/kg的电池样品,在这一国际竞赛中折桂。
颠覆传统,解决负极材料的硬伤
负极材料也是锂离子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目前大多采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随着对续航里程需求的持续升级,传统石墨负极已不能满足市场对电池能量密度的期望。
据测算,硅基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可达石墨负极的10倍,被看作是后者的“替代者”。传统硅基材料的应用,主要采用碳包覆技术,即在硅材料表面复合一层碳材料。吴凯介绍,但由于硅材料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高达300%,多次循环后表面包覆的碳材料会破碎、脱落,对硅材料的保护作用大幅减弱,从而导致电池循环性能不佳。
|